我的《信報》文章(2018年10月24日A18頁) 足本
As China-US relation
hollows out, China-Korea synergy enriches Eurasia
https://www.21cir.com/2018/10/as-china-us-relation-hollows-out-china-korea-synergy-enriches-eurasia/
中美關係空洞化,中韓合作須加快
南韓外長康京和10月10日表示正審閱對平壤實施的製裁,美國總統特朗普反應強烈,告訴記者南韓需要「美國的批准」才能解除制裁。
北京《環球時報》10月11日即強調首爾的外交自主是半島和平的關鍵。而我早在「特-金新加坡峰會」3天後,已指出首爾應盡快取消對北韓的製裁,讓朝鮮半島全體人民之間有正常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大韓民眾彼此交往互動,外人跑來阻止,干卿底事?(拙文刊6月15日 The 21st Century)
班農(Steve Bannon) 曾擔任主編的Breitbart
,10月12日急急警告「中國官方媒體鼓勵首爾解除製裁… 會導致華盛頓和首爾之間產生裂縫,而裂縫無論多麼小,後果相當嚴重」。此文確實一針見血,因為朝鮮半島的發展,對已經轉移軌道的中美競爭新關係舉足輕重。
[Note 1]
10月4日彭斯副總統《關於政府對華政策》的演講(「彭文」) ,是繼去年12月白宮《國家安全戰略》及今年1月國防部《國家防禦戰略》後,作出的第三次(也是最明晰) 美國對華嶄新立場的確認。
[Note 2]
也許中美之間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冷戰,但正面衝突(例如在南海)機會微乎其微。因為中國為了大幅削弱對手的軍事通訊效率,可發射火箭精確擊落敵營的衛星(「彭文」提及特朗普9月宣布設置第六個軍種的「太空部隊」(Space
Force) 亦難以保證衛星萬無一失),也能輕易摧毀海底的洲際光纖電纜 …故所謂的中美衝突,充其量僅限於代理人戰爭(例如安排洪都拉斯介入台海) 。
長遠來看,中美關係趨向空洞化。
美國的製造訂單會逐漸轉向其他區域(彭文:
會對華徵收更多關稅)。
貿易摩擦將斷斷續續出現(彭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附加限制性條款Clause 32)是偉大的勝利,並與各國重新談判貿易協定)
。
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會萎縮(彭文:
進入中國市場前要三思)。
中國企業投資美國舉步維艱(彭文: 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審查) 。
被美國學府錄取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有減無增,兩國的學術交流受捕風捉影影響下裹足不前(彭文:北京有意損害美國的學術自由,學者們應拒受款項,每美元背後都有一個要求)。
目前絡繹不絕的州省市鄉之間的官方及民間文化來往(包括電影製作)難以延續(彭文: 北京試圖多方面、多層次影響美國民眾輿論) 。
科技的研究合作更形罕見(彭文: 中方強迫技術轉讓是掠奪性做法,須保護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 。
雙方在跨國組織的協調會廖廖可數,環球政治的爭端卻日漸頻繁(彭文:美國將使用 BUILD Act精簡國際發展計劃,作為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的替代方案,並積極執行印度太平洋策略)
。
簡言之,中美可以共處的面積、體積,對話的質量、頻率,均江河日下。再加上部分美國盟友會接受《條款32》,歐亞大陸(Eurasia, 以俄中為首)與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 以美英為首) 的洲際競爭格局,於空洞化的中美關係及經已空洞的俄美關係牽動下,加速形成。
可以預見,中國會遇到來自西方國家的出口訂單下降、就業機會減少的情況。北京能否轉型,走出困局,以至歐亞板塊能否在競爭中取勝,取決於眾多因素,如創造性人才的多寡、科技進步的速度…等等,以下討論中韓合作這一項。
北韓自然資源質量俱優,金、銅、鋅、鐵、鎂、煤、石墨礦儲豐富,人口文盲率低、性格勤奮,倘若配合適當的投資及發展模式,爆炸性的複合增長可期。南韓總統文在寅9月訪問平壤,率領包括三星、LG、SK集團(能源和石油化工業務)
、現代汽車、浦項製鐵、Korail、韓國電力、韓國開發銀行等17名商界領袖,探索投資機遇,草擬營商環境,兩韓破鏡重圓蓄勢待發。更重要的是,兩韓和平合作對俄羅斯東部、中國東北,乃至日本,有極強的經濟協同效應(synergy) ,關鍵點有三。
[Note 3]
首先,兩韓將大力引進俄羅斯來平衡與中國的關係,既可直接推動西伯利亞的經濟增長,亦拉動東歐、中亞國家前來東亞的興趣。因為北韓跟前蘇聯集團國家一向有聯繫;南韓2015年已有直達歐洲的火車One
Dream One Eurasia 計劃,《華盛頓郵報》今年8月已報導美國的製裁如何梗阻其夢想實現 。
[Note 4]
第二,數據顯示,每年在中國留學的南韓學生從2003年的一萬人增至2012年的五萬。中韓合作所需要的人才及語文基礎逐漸成熟,只要北韓一通,東三省、朝鮮半島、西伯利亞隨時成為一個朝氣勃勃的自由貿易區,互通有無。
[Note 5]
第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從特朗普還沒有上任總統便趕緊去見他,強調北韓核武的威脅,到最近積極提議與金正恩親自面談,並熱切謀求安排訪問北京(執筆時,據報有500名日本商界領袖陪同)
,可見中韓融合較中美冷戰對日本的國家利益更重要。至於安倍及自民黨推動修改憲法,匡正軍隊的國防地位,應該被視為日本的「獨立國家正常化」進程。若非如此,日本將永遠依賴美國的關照,順從指令(拙文刊2015年8月25日 Foreign Policy In Focus)。當今絕大多數日本人都愛好和平,務實持重,安倍能在「兩韓蓄勢待發」此關鍵時刻,自出機杼,不仰人鼻息,破冰訪華,北京應予肯定,並抓住這個重建中日關係的機會,進一步鞏固中俄韓日的合作基礎,可圖扭轉逆勢。
[Note 6]
耶魯大學軍事歷史學家 John Lewis Gaddis 2006年已論證「美蘇冷戰把美國領導人變成馬基雅維利亞式權謀者(Machiavellians) ,會按需要做些不好的事,因為對手也非善者…」中美關係冷戰化使雙方不再互信,而空洞化將迫使北京提早放棄對美國的出口依賴,轉向強化與歐亞諸國的關係,而第一個就是兩韓。
[Note 7]
Reference
[Note 1]
The Straits Times, “Trump says South Korea will not lift North
Korea sanctions without US approval”, Oct 11, 2018.
Global Times,
“Seoul’s diplomatic independence key to peninsula peace”, Oct 11, 2018.
The 21st
Century, Keith K C Hui 許劍昭, “Seoul should
seek special exemption from UN sanctions to normalize N-S trad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June 15, 2018.
Breitbart, “Chinese
media urges Seoul to lift sanctions on North Korea”, Oct 12, 2018.
[Note 2]
White House, “Remarks
by Vice President Pence on the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 China”, Oct 4,
2018.
[Note 3]
Nikkei Asian Review, “South Korean tycoons join Moon in
Pyongyang”, Sep 19, 2018.
[Note 4]
Korea Herald, “ ‘Eurasia Express’ to link Korea, Europe”, May 19,
2015.
The Washington Post, “South Korea longs for a train to Europe —
but U.S. sanctions on North Korea block the way”, Aug 4, 2018.
[Note 5]
PREC Edu Services, “South Korea students appetite for education changed!”, 2017.
PREC Edu Services, “South Korea students appetite for education changed!”, 2017.
[Note 6]
Japan Today, “Around 500 business leaders to accompany Abe on
3-day visit to Beijing”, Oct 22, 2018.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Keith K C Hui 許劍昭 , “Abe’s
WWII Statement and Self-Defense Bill boost Japan-China relations”, Aug 25,
2015.
[Note 7]
John Lewis Gaddis (2006), “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 New York:
Penguin.
"... And so the Cold War transformed American leaders into Machiavellians. Confronted with 'so many who are not good,'they resolved 'to learn to be able not to be good'themselves, and to use this skill or not use it, as the great Italian cynic - or patriot - had put it, according to neces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