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20

從科學主任預告天氣 看 通識科之害


我的信報文章(2020 729A15) 足本

科學主任預告天氣 通識科之害


預測下週天色,大致天晴「展望本週後期天氣轉/『差』,有雷雨天文台科學主任親身在電視台預報氣象(Now TV332,現因疫情暫停),偶爾會順口用好壞形容天氣。

{** 剛獲朋友告知Now TV 332 預報氣象時段7:20 pm 移至9:20 pm ,沒有;誠摯致歉}

對農民而言,一般雨天晴天均屬理想但對城市人來稍大一點降雨已帶來諸多不便幾乎所有人都討厭雨天

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生都知道,從事科研的基本態度是排除主觀的喜惡客觀地描述現象或變化的性質等等。具學術成就的科學主任依然用好壞形容天氣得深思的現象可能的原因至少有二

第一本身對晴的喜惡已深入思維儘管久經嚴格科學培訓,還是無法擺主觀取態

第二認為大多數受眾喜;既然難以改變沿用他們的慣性褒貶措迎合受眾群體的好壞取向使市民更容易了解或記住預測的(俗稱「貼地羊群心態的一種)

不管是哪個原因科學主任無法擯除好壞修除了反映進行客觀分析講解從來都不容易亦折射出中學生假道通識科認識個人成長社會時事政治議題容易踏上歧途

2020年文憑試通識科試卷意外地出現一道自暴其短的必答題評論「新聞自由
[Note 1]

它教人記起近年一些學者特意重1920年代經典「李普曼- 杜威 辯論」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是美國記者、間或為總統撰寫講稿的政治評論家、傳播學史上具重要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名著《公眾輿論/輿論學》1922《鬼影般的公眾》(Phantom Public 1925) 引發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曾經對孫文、胡適等有重大影響)就傳媒的新聞報導及評論知識的本質等議跟他進行極富發性的辯論(詳見《公眾及其問題》1927

儘管他對媒體的營運缺點解決方案有迥異的分析建議,但對資訊新聞知識本體問題看法接近

李普曼指出,身處宏闊複雜的社會人們不可能直接掌握所有事物的第一手資料。而通過日常生活報章刊物所吸收的時事信息充其量只對現實有部分片面的不完整認識在腦海中構造一張被簡化的圖像

加上傳遞信息者有意或無意之間添上某些見解(類似科學主任形容晴天是好天)
導致幾乎個人對不同的事物群體都有某種的定型認知」(stereotype或譯刻板印象此詞從那時起在學術界流行文化廣為人識) 結果是持久的偏見

杜威沒有異議但對解決這個認知問題持樂觀的態度他一方面認為科學的發展普及有助提高常人的智慧,而關鍵是積累並傳播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另一方面教育作為政治(Education as Politics)論述中強調教育必須助人培養延遲判斷的習慣(habit of suspended judgment)
[Note 2]

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須要學習延遲為事實與未經充分科學驗證的事情作出判斷原因之是不成熟的判斷會促成定型認知日後極難改變的偏見

有人多角度思考可助學生,從不同人士的利益、立場等,多維地全面分析事件。須知道多角度思考的業務決策制定功能,有別於其教育意義。

英國學者Aaron Ridley於討論科學家的良知(1998)時,指出多角度思考的教育(或哲學)意義,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以得出結論。而是讓習者,在實踐多角度思考後,明瞭現實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宜輕易下判斷
[Note 3]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17》。」多角度思考的教育旨意,不是指導學生在察不同方面的資訊論點後以為自己知道一些什麼然後同意或不同意什麼;而是要讓學生察覺還有很多東西他不知道不確定,意識到自己在現階段對世界所知道的實在太少這才是智慧,是知也。

古希臘蘇格拉底也:「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甚麼都不知道(詳見拙文從應屆之言看通識科2019720)

遺憾地香港現時有大量年輕人以為已經知道了終極的真理! 這是誰之過?

-杜辯論近年再受注意除了因為全球媒體的反智現象,亦由於新聞自由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盾牌。特朗普在2018年提名保守派卡瓦諾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一名女士稱曾受他性侵支持民主黨《紐約時報》連續多週鋪天蓋地報導此事今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也被一位婦人指控性侵該報享用新聞自由來低調處理

香港非財經媒體也有類似情況李普曼指出在情況下人們實際上活在一個偽環境(pseudo-environment) 之中不自知通識科(題的)老師不僅沒有提點學生對新聞報導的手法有所警惕,反而深化了下一代對所謂新聞自由的偏頗性定型認知

非政治敏感試題(教學)同樣有不當卷二題一要求學生討論保育但大多數學生實際上對劇的藝術價 (如音域) 從業員數量利益幾乎一無所知;也不察覺要求保育剪紙紮燈籠聲音微弱不堪
[Note 4]

劇有好感(教學)老師就像喜晴惡雨科學主任及成人,漫不經心地需要和(優先)保育的定型認知烙在下一代的大腦中

中學生要學習,是經過科學驗證、積累的自然經濟、地理這些社會科學基礎類科目,而科課本的史料經過多重嚴謹客觀的考證可信度高科學理論史事實有較廣泛的基礎認知方能在將來必須作出決定和判斷時,減少主觀取態

催促學生過早做判斷誤導學生自以為知道很多通識科禍害深遠,務必盡快廢除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各界缺乏理據的批評」;曾瑞明老師: 政權打壓; 程介明 : 通識何罪? 歡迎對兩篇文賜教)
[Note 5]

Notes for Reference

[Note 1]
HK01,DSE 20202020427
www.hk01.com/社會新聞/464494/dse-2020-通識科卷一必答題談新聞自由及保障國家安全問題

[Note 2]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wiki/沃尔特·李普曼


zh.wikipedia.org/wiki/约翰·杜威

John Dewey, “Education as Politics’ in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ed. Jo Ann Boydston, vol. 13, 1921-22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3), p.334-5.

Tony DeCesare, “The Lippmann-Dewey Debate revisit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and the Role of Experts in Modern Democratic Theory”, 2012 Ohio Valle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In the 1920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newspapers dropped their blatant partisanship in search of new subscribers, political analyst Walter Lippmann and philosopher John Dewey debated the role of journalism in a democracy.[62] Their differing philosophies still characterize an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role of journalism in society.

[Note 3]
See p.110-5 in Chapter 5 “The Scientist”, in Aaron Ridley (1998), Nietzsche’s Conscienc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The future objectivity of the intellect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control one’s Pro and Con and to dispose of them — that is, on the ability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by adopting, by trying out, by suspending, by abandoning, a variety whatever from which every active and interpreting force, through which alone seeing becomes seeing something, is absent; there is no knowledge without interest …”

[Note 4]
hk01.com/社會新聞/465683/dse-2020-通識卷二選答-保育劇難處-民企發展及智慧城市影響
題目一:保育劇難處
題目一提供摘報章新聞資料,容包括一名十女童與祖母看劇後談及愛上看劇;八和劇學院行政統籌相信,吸引年輕一代對保育這種傳統中國藝術的活力至關重要;以及兒童劇協會望使劇題材與青少年更相關。
題目要求考生解釋香港保育劇的難處;又問及考生有多大程度同意「非物質文化遺能對香港的當代生活作出重大貢獻」,並須解釋答案。

[Note 5]
BBC, “香港「高考」通識科新聞自由考題引發兩極質疑 考生為何感到為難”,
2020 4 29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發表聲明:「本會呼籲社會各界能應更全面地審視本科的考卷,避免放大個別議題、概念及提問用詞,缺乏理據的批評不但貶低了前線同工的專業判斷能力,亦抹殺了年出卷者、以及各通識科教師多年之付出。」

信報曾瑞明: 教育創造的空間,2020716
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2523403/教育創造的空間
近期的教育新聞總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教師要麼站在政權那邊打壓學生,要麼就要站在學生那邊反抗權威。

信報程介明 :教育評論教育何罪?通識何罪? 201975
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2183785/教育何罪%3F通識何罪%3F


Tuesday, July 7, 2020

從邱吉爾、利奧波德二世的狠戾 到 港區國安法

我的信報文章(202077A16) 足本
從邱吉爾利奧波德二世 到 港區國安法



從邱吉爾利奧波德二世[Note 1] 到 港區國安法

                                                劍昭


約一千萬人死虐待殘殺及粗疏行政導致失控的疾病饑荒一座威武的雕像被潑漆後,終於有西方主流新聞媒體提起這段較納粹時期6百萬猶太人喪生數目更多的血

比利時已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私人擁有的非洲剛果殖民地當農夫不能達到橡膠收穫指標量其妻女的手掌或腳掌會被砍掉作懲罰;不服從部落會整個毀滅(1986年電影The Mission也描寫發生在南美洲的類似史事件,傳教士(由著名演員Jeremy Irons, Robert DeNiro, Liam Neeson飾演)選擇與整個部落集體被殺)

長達23(1885-1908)的殺戮雖如斯嚴重但在整個20世紀比利時大專傳媒近乎隻字不提

直至一位猶太記者Adam Hochschild偶然讀了一句關於馬克·吐 (Mark Twain 1835-1910美國大文豪)參與一項抗議剛果數百萬奴隸工被殺的活動的書註,感到震驚;這個教人沒法忘記的數字驅使他證史料

最終在1998,於被九大出版商拒通過一家小型出版社刊書論證剛果比利時國王統治期間,一半的人口,即一千萬人慘死(170還提到1892年,540工從香港和澳門被招募到剛果協助修建鐵路,其中300人死當地)

書引起非主流知識分子關注意外地成為暢銷書少量西方媒體才勉為其難登載一些短文表達悲傷然後什麼都沒有,既不譴責,亦無追究。
[Note 2]



一向被敬為偉大英國領袖前首相邱吉爾其銅像被損後很多人才知道除了邱吉爾抱濃厚的種族歧視意識更至少有三位亞學者曾經提出堅實有力的證據論述邱吉爾在二戰期間怎樣為了保護英國利益有意識地實施一些政策導致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數百萬人死於饑荒但之後官方不承認不評論不道歉不補償學術界及主流媒體則沉默不語

邱吉爾的另一傑作是二戰後成功制止戰爭罪行法庭審訊1937年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在其殖民地埃塞俄比亞進行的Addis Ababa大屠殺(33萬人被殺,包括活生生被致死,見Ian Campbell 2017:346)

原因是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新掌權者與英國結盟並向納粹德國宣戰,而此人(Pietro Badoglio) 是帶領意大利軍入侵埃塞俄比亞的元帥盟軍勝利後邱吉爾一方面於1944128諭令駐歐外交官務必保護這位元帥;另一方面,以是否讓Eritrea領土加入其聯邦作籌碼脅迫埃塞俄比亞停止追究戰爭罪之後,西方媒體學者研究這段血腥的僅有
[Note 3]

由政府智庫大學基金會教會新聞媒體等組成西方主流價理念領導體系長期盟友的暴行盡量低調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尬,而是有其戰略意義

他們選擇性策略性地報導新聞,配合隱惡揚善的院校課程裝扮成正義和人道捍衛者,置列強於道德高地吸引弱國知識分子平民信服其價目的是為了實效地維護其諸種軍事政治經濟主導地位

弗吉尼亞大學教授John Owen201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該等理念領導體系通過對留學生教育宗教及贊助活動等等在目標社區栽培聯絡大批認同西方主流價觀的人,尤其是從政者、媒體工作者院校教師專業人士(如律師社工) 加上協調行動提供資源形成跨國意識形態網絡Transnational Ideological Networks(下稱跨國網絡)
[Note 4]

這些網絡的活動可試圖更換政權例如顏色革命維基百科敘了在21世紀初有多達14類行動;另在2011年發動敘利亞遜尼派民眾,攻擊阿拉維派政權;再在2013年推動埃及群眾示威瓦解穆斯林兄弟會政權

可收集情報擾亂秩序。例如教會網絡在南韓發揮作用,鼓動親近西方的總統李明博撤消近10年的「陽光政策」,停止兩韓

在印度,百年來有大量在英美受教育的知識分子、富家子弟,不僅執政,還長期控制院校、新聞界、智囊團。第13任總理辛格(2004-14) 在劍橋大學完成其經濟學研究,實施西式經濟政策。儘管親近西方國大黨在2014年選舉中大敗,但他們主導國輿論,經常質疑加入金磚五國一帶一路的好處,不斷阻撓總理莫迪對華採取較友善的政策。

回望殖民時代在自大西方白人眼中,中華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同被當作落後的民族雖然不屬於可以任意宰殺的野人(savages) 類別但是我們的文明實質上被視為次等三流

正如目前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所示,歐美社會確實長期存在揮不去系統性種族主義(systemic racism)問題存於日常生活;對外歐美政府使用雙重標準去處理與非西方國家的政治交往時沒有覺得不妥甚至可來得很自然

香港2014年佔中運動,在西方嚴厲批評特區政府所謂的人權監察下,奈地持續了79但西雅圖的佔領運動僅僅維持了3個星期,便在州外國外幾乎被遺忘的情況下,由警方輕易清場
[Note 5]

背心運動屆23,造成超過15人死,30人眼睛受傷後,聯合國才召開會議討論法國警暴香港反修例運動僅開始數週,西方國家便立即推動,成功20198月中以聯合國名義譴責香港警察
[Note 6]

當跨國網絡與外國政府相呼應時,府無力捍衛特區公利益。期待已久的國安法規終於在港確立至少有兩項作用

首先是跨國網絡生威懾打擊效果國安法的主要目標不是街上舉牌喊叫的情緒化,而是策劃協調資助分裂國家活動的幕後組織者及其外國夥伴

第二是提供法律依據抗衡西方用雙重標準評擊港府處理暴力分離的措施以達到耽擱延誤的效果助長跨國網絡有國安法可執行較快消除分裂力量

為何曾經侵略香港的日本然膽敢非難國安法在港建立? 為何加拿大總理杜魯多,面對有關美國黑人被跪殺的提問,猶豫了20秒仍無法給一個像樣的回答? 從古至今,國際政治角力、狠戾時顯時隱; 國安法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
但缺則民必危矣。
[Note 7]

Reference

[Note 1]
漢語網:
兇惡殘暴。

《北史·蘇威傳》:“其性狠,不切世要。” 唐司空圖《馮燕歌》:“誰言狠心能忍,待我情深情不隱。” 清袁枚《續新齊諧·狼牙》:“而狼之狠,恃有此牙,亦天之賦與獨異。”

[Note 2]
BBC, “Leopold II: Belgium 'wakes up' to its bloody colonial past”, 2020 June 13  

Adam Hochschild (1998), “King Leopold’s Ghost”,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Wiki, Atrocities in the Congo Free State

[Note 3]
Aljazeera, “Church’s policies to blame for 1943 Bengal famine: Study”, 2019 Apr 2.
New Delhi, India - The Bengal famine of 1943 estimated to have killed up to three million people was not caused by drought but instead was a result of a "complete policy failure" of the then-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a recent study has said.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provided scientific backing for arguments that Churchill's polici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the 1943 catastrophe.

Ian Campbell (2017), “The Addis Ababa Massacre: Italy’s National Shame”,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ki, Yekatit 12

Wiki, Pietro Badoglio

[Note 4]
John M.Oowen IV (2010), “The Clash of Ideas in World Politics: Transnational Networks, States and Regime Change 1510-2010”,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Montreal Review of Books Sept 2011

[Note 5]
Wiki, Seattle CHAZ
The Capitol Hill Autonomous Zone (CHAZ), also known as Capitol Hill Organized Protest (CHOP), was an occupation protest and self-declared autonomous zone in the Capitol Hill neighborhood of Seattle,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The zone, originally covering six city blocks and a park, was established on June 8, 2020 by George Floyd protesters after the Seattle Police Department (SPD) left its East Precinct building,and was cleared of occupants by police on July 1, 2020.

[Note 6]
TRT World, “French police brutality now subject to international inquiry”, 2019 Apr 15
On Wednesday, March 6 this year, the United Nations opened a formal inquiry into the use of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France for their treatment of the Yellow Vest protestors.

SCMP, “UN human rights body takes aim at HK police over use of weapons”, 2019 Aug 13.

[Note 7]
The Japan Times, “Tokyo toughens tone after Beijing passes HK security law”, 2020 June 30.

The Guradian, “Justin Trudeau lost for words over Trump handling of George Floyd protests”, 2020 June 3.
Justin Trudeau, when asked about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hreatening to use the military to quell protests over the police killing of George Floyd, paused for more than 20 seconds before responding that Canadians were observing events in the US with ho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