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報》文章(2019年1月23日A18頁) 足本
《書籍人均銷額 追英趕美 中國文藝復興 須把三關》
今年1月14日內地報導,全國圖書零售在2018年達人民幣894億(131億美元),同比上升11.3%,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當中網店年增24.7%,實體店銷額年降6.69%至321億人民幣。
美國出版業整體收入雖然自2014年見頂回落,2017年圖書零售總額仍有151億美元,其中網店75 億,實體店76億。以人均計,中國(人口13.86億)的銷額為9.45美元,約是美國(人口3.257億) 的46.36美元的1/5。雖然中文書籍定價便宜、銷售成本低等因素影響這個比例,但兩者的差距確實很大。英國2017年國內圖書銷售額增1%達21億英鎊,以人均計(人口6,620萬)為31.8美元,正高速增長的中國依然不足英國人均的1/3。
有見及此,各省市都以利好政策激勵,如北京2018年扶持資金比前年增近3倍,共151家實體書店獲總計5000萬元的專項資金,並新建了126家書店。培養、推動讀書風氣固然要緊,但閱讀甚麼樣的書也很重要。
除了國內的作品,數據顯示多類主題的外語著作均受國人喜愛。亞馬遜上月在京發布了2018年中國最暢銷紙質圖書閱讀榜,前三名依次是《原則》(作者是Bridgewater 創辦人Ray Dalio) 、《我的第一本專注力訓練書》、《羅生門》;
另一份關於自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榜,排名前三位依次是《百年孤獨》(香港譯為《百年孤寂》)、《傲慢與偏見》、《時間簡史》。
[Note 1]
外語著作對華夏文化一向甚具影響(如梵文佛經) 。1993年出版的《尼采在中國》詳細介紹魯迅早期受尼采的啟發,包括其「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概念及《狂人日記》,都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影子。倘若再考慮到魯迅就「阿Q 」的描述,北京務必保持警惕,於鼓勵國人讀書的同時,須好好把關,否則中國的文藝復興容易走進歪道。
[Note 2]
由於政府把關包含政治審查成分,故有論者以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為據,經常批評此舉。
尼采從一開始已經不同意自由主義者對自由的闡釋,明確指出想做就做僅是「任意」(縱然是受法律限制) ,而非自由。「自由」必須是克服阻力或障礙後的結果(見Untimely
Meditations)。也許你第一次有意識地感受到自由,是在少年時通過大考後,享受無拘無束的暑假。也許你曾經體會過辛勤工作所得的薪金,於償還押款、交付家用、供養父母、給子女零用錢、繳稅…後,餘下的才是可自由花費的血汗錢 (經濟學稱為disposal
income) ,否則只是任意妄為。自由不可能與生俱來,也不能被給予,是必須掙來的一回事,亦不是一種權利。
[Note 3]
任意釋放(liberates)出來的是自我中心的「私人」(private person) ,自由釋放出來的才是自強不息的「個人」(individual, 見‘Human, All Too Human’)把任意妝扮成自由,把私人妝扮成個人,縱然物質富裕、科技進步,文化只會沉淪,文明終會腐痿。西方的所謂自由社會,從巴赫(Bach)沉淪到饒舌,從康德到反智,從達文西到罐頭湯(安迪·沃荷)
,從道德經濟並重的亞當·史密斯到倡議利己主義的艾茵·蘭德…不是值得學習的東西。
[Note 4]
中國也曾經歷過文化衰落。「四大發明」、唐詩宋詞後,我們拿不出像樣的東西見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諫迎佛骨被貶後,朱熹一夥引佛入儒成「理學」,把奕棋球戲列為「無益鄙事」(見《朱子童蒙須知》)
,錘出「吃人的禮教」。
魯迅、胡適等人領導的文藝中興,其中一個難得的特點,是以形像化的筆觸,勇敢地揭露意志薄弱者的醜態:「阿Q 」
、「孔乙己」、「差不多先生」。這裏沒有「群眾永遠是對的」,沒有「聆聽群眾的聲音」,沒有「滿足群眾的訴求」,只有頭腦清醒的知識分子履行責任的殤歌、號角。
華夏文明的取向是以學問修養區分品流、級別,平民有機會狀元及第,學而優則入仕治萬民,士出於民而優於民。「學而優則入仕」是獲得自由的大道之一,「士優於民」是來自機會均等。把任意混淆成自由,把機會均等無限放大成「生而平等」,當然獲得大多數人的掌聲,但代價是文化沉淪,貪得無厭者熙来攘往。
慘痛的千年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並非所有外來價值觀均能與華夏文化相輔相成。華夏文明復興要有收穫,必須嚴肅把關,避免導致文化沉淪的觀念滲入、擠進,例如廣電總局的把關 — 限薪令、限娘令、限古令、限童令、限外令、限耳環令等等 — 有點慢,但遲到總比缺失好。
[Note 5]
電視電影的娛樂成分較重,對學生及有志修身的普羅大眾而言,閱讀書籍遠較報紙新聞或期刊文章更有意思。因為即使只是一本關於健康飲食的烹飪書,閱讀激發大腦的組織能力,以便有條不紊地理解相對大量的知識、數據,或欣賞前後呼應的章節鋪排;並會拉動有創意的想像力,進一步演繹作者的薦議。龐大且不斷壯大的讀者群鼓勵更多人創作,卓越的創作推動文化的昇華,優雅的文化培育才傑的誕生。
為此,除了經已做得不錯的意識形態把關,還有至少三關我們要把得妥當。第一是迷信,例如小說滲透「怪力亂神」。第二是反智(相關簡介見拙文,刊2016年10月27日《信報》) 。
第三是「怨憤」(resentment) 。一些書籍以安慰心靈為名,向遭受挫折的意志薄弱者傳播不切實際的想法,教他們從自憐變成自以為潛能無限的男神、女神。當想做就去做的「任意」遇到阻撓,遂發揮「阿Q精神」把自怨自艾變成凡事都是別人的過錯、社會的不公,進而仇恨政府 (Misarchism, 見Don Dombowsky 2004 及Hugo Drochon 2016之討論) 。逐漸濃厚、普遍的怨憤在西方社會已導致文化沉淪、民粹、暴亂,我們務必予以警惕。
[Note 6]
Reference
[Note
1]
中國日報, “去年圖書零售保持較快增長”, 2019-01-14.
Publishing
Perspectives, “StatShot Annual Publisher Survey puts 2017 estimated US Revenue
at $26.2 billion”, July 23, 2018.
Publishing
Perspectives, “Flexing Export Muscle ahead of Brexit: The UK’s Publishers
Association Releases its 2017 Yearbook”, July 19, 2018.
中國日報, “2018:向大家告別
和好書相遇”, 2018-12-27.
中國日報, “北京讀者買書最多 經管書最受青睞”,
2018-12-24.
[Note
2]
尼采在中國 = Nietzsche in China, /成芳著,第1版, 南京 : 南京出版社 1993
B3317.C466
1993 in United College Library, CUHK.
[Note
3]
Friedrich
Nietzsche (1873-6), “Untimely Meditations, translated by R. J. Hollingdale,
Ox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Note
4]
Friedrich
Nietzsche (1878), “Human, All Too Human: A Book for Free Spirits”, translated
by R. J. Hollingda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Note
5]
三立新聞網, “限娘令來囉!廣電總局出招「禁耳釘」 男星慘遭馬賽克伺候”,
2019/01/16
[Note 6]
Don Dombowsky (2004), “Nietzsche’s
Machiavellian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Hugo Drochon (2016), “Nietzsche’s Great
Politics”,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