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6, 2019

院校收生考試 與 悲劇意識的培育


我的信報文章(201946A14) 足本
院校收生考試  悲劇意識的培育

美國聯邦檢察官3月中指控50富裕家長嫌通過行賄「購買」耶魯、史丹佛及其它名校新生入學資格雖然媒體爭相報導疑犯身份但討論的焦點很快便轉向積習多年的院校(從小學到大學)優先取校友親屬制度」(Legacy Preferences 下稱世襲制度) [Note 1]

來自普通家庭名校畢業生更紛紛撰文,憶述當年初到校園時,發現很多同學都來自某些著名私立中學輿論抓住機會批評世襲制度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 Richard V. Reeves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中上階級家庭長期利用菁英學校的優質教育世代保持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迅即洛陽紙貴當中機會囤積(Opportunity Hoarding) 一詞更炙手可熱[Note 2]

此情此景教人憶起1992年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著名演員阿爾柏仙奴主演角色這類私立中學大禮堂對其辦學方式痛斥的震撼一幕[Note 3]

世襲制度港人當然耳熟能詳升中試(1962-77)時代雖然富裕家庭有較多資源協助孩子取得佳績但基層家庭的子弟憑藉天賦勤劬考入名校多勝數社會向上流動的成就驕人

可惜好心做壞事的人也前呼後擁先撤消升中試推出直資制度再加上近年國際學校直資學校轉為教授學習費用高昂國際文憑(IB源自瑞士)課程機會囤積發揮得淋漓盡致(我曾經與一位英基(ESF)學生在唸預科時一起渡過為期兩年的IB課程結論是: 創立雅典Academy 柏拉圖肯定不會招IB學生位看看推廣IB先驅 法國 當今弄成什麼樣子;他們的軟件公司甚至造成港鐵40年來首次列車相撞!)

世襲制度機會囤積在一眾發達國家經已出現多年。階級觀念甚重的英國固不待言;根據一篇關於日本情況的英文彙報他們把自己的糟糕情況稱為不動的教育差距(unmoving education gap) 因為富裕家庭的孩子3到入大學,通過接受昂貴的英教育補習班(cram schools) 的幫助較基層家庭學生容易進入英大學並獲得大公司政府的管理職位[Note 4]

在歐洲幸免難的只有德國因為1919魏瑪憲法規定學校須受國家監督,並對所有兒童開放;二戰後的政府貫切實施私校(月學費上限為150歐元) 也須從州政府獲得大部分補助,不能要求完全獨立,故德國沒有像英美那樣的英學校。[Note 5]

由於香港升學制度日漸貴族門第化難以扭轉本文的關注點是世襲制度的其中一項不良影響

德智體群美是教育工作者經常的教育目標較少人提到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制度下不知不覺間培育了積極面對人生磨難的悲劇意識

悲劇不是悲慘(如天災瘟疫車禍空難甚至戰爭)更不是悲觀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朱光潛(1897-1986) ,在1933年論文《悲劇心理學》用一句話得簡單明白:悲劇總是有對苦難的反抗(1989: 200) [Note 6]

常見的悲劇發生:力實現某良好意願時未能克服現實的梗阻因為某些失誤或弱點於兩難或。最極端的情況是為了實現該意願,須捨棄一些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人或物,必要扔下、毀滅過去成就(包括自生)

悲劇意識是先悲劇略知一二意識到悲劇有可能發生在自身,從而有程度的心理準備;一旦身悲劇最終能自我超越困境。

悲劇意識精粹新亞書院校歌可以找到: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關鍵辭是多情純化昇華克服慾望
[Note 7]

一般來,小學生從書本領略較簡單的悲劇意識最早來自《西遊記》的孫悟空豬八戒前者本領高強,唯一時大意受壓於五指山後者本性貪吃好色,但給孫悟空降服捨棄齊天大聖天蓬元帥的尊嚴護送唐僧他倆三打白骨精故事中唐僧既然被抓住,大可一走;豬八戒趕去花果山勸服孫悟空救唐僧一席肺腑之言展示他們以情克慾自己的悲劇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計算成本效益的理智僅能短暫抑制慾望)

1960-90年代大多數學生競爭激烈的升學制度 經常遭遇挫敗心力交瘁近半數小五六初中學生年復一年看看滿江紅的默書測驗考試成績在標準化的統一考試制度(中學HL AL會考)自認技不如人,無望考進大學;由於制度的安排或父母的期望,別無選擇,只能呆在課室裏迄中三或中五,浪費青春

社會的氛圍廣泛彌漫着積極悲劇意識勵志題材的電視劇流行歌曲此起彼落,勸勉年輕人不要應按興趣尋求另類的人生目標香港傳奇[Note 8]

貴族門第升學制度的不良影響為意志力較弱基層學生送來一個藉口:失敗技不如人,而不如人(時下稱起跑線),削弱了悲劇意識推動自我超越的力量,沖淡了悲劇意識跨過艱險困乏的情操

影響所,在個人層面,是不思進取、 躭於逸樂,一旦遭逢逆境,輕則諉過於人,重則仇富排外。

在政治層面,是只論權利,不談義務,期待政府不斷提供慷慨的福利,受右翼民粹蠱惑。

這種情況在很多西方國家已很明顯。近例是今年1美國一所私立菁英男校高中生疑似對一位印地安人畫面被上傳到社群媒體後立即引發眾怒,各方撻伐紛至沓來尤其凶悍的是白人英學校的怨憤式指責死亡威脅,導致該男校緊急停課。橋水基金創辦人達裡奧(Ray Dalio)發表一篇關於財富收入不均、教育資源錯配導致美國陷入危機文章也指出,日本英國美國80%以上的弱勢學生都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信報45日有簡短報導詳見Linkedin原文) [Note 9]

考試殘酷是培育悲劇意識的肥沃土壤競爭標準化的考試收生是滋長悲劇意識的陽光水份中央政府應嚴肅監管地的私校,慎重評估(不利於窮人的)IB課程為大學取資格並務必保持統一標準化的高考否則一旦像西方日本香港般病入膏肓藥石

Notes

[Note 1]
紐約時報中文網: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富人把孩子「買」進常春藤
2019313
Wiki, Legacy Preferences

[Note 2]
Yahoo News,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 Why the meritocracy should look in the mirror”, March 17, 2019.
SCMP, “Forget Felicity Huffman, Bribes aren’t the real scandal in US college admissions”, March 13, 2019.
… On top of having more likely gone to high schools with names like Harvard-Westlake and Phillips Andover.

Brookings, Book by Richard V. Reeves, “Dream Hoarders: How the American Upper Middle Class is leaving everyone else in the dust, Why that is a problem,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June 13, 2017.


[Note 3]
Wiki, “Film Scent of a Woman”

[Note 4]
Live Japan, “Behind Japan’s elite education — Insight into its System”, Feb 17, 2017, updated  Feb 8, 2019.

[Note 5]
DW, “German private schools violating constitution”, Nov 23, 2016.

[Note 6]
朱光潛(18971986
zh.wikipedia.org/wiki/朱光潜
心理学
作者:  朱光潜
出版社: 安徽教育
出版年: 1989-4
: 259
定价: 25.00
丛书: 大家
ISBN: 9787533602543

[Note 7]
新亞校歌
history.na.cuhk.edu.hk/en-us/概況/校歌.aspx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
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
十萬萬神明子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
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Note 8]
Examples are:
許冠傑搵野做: 從前有個人叫莫大毛
林子祥真的漢子:成和敗努力嘗試

[Note 9]
台灣中央社: 美高中生疑嘲弄原住民 斷章取義背後的社會分裂2019/01/22
Life Site News, “Covington Catholic high school closes for safety after students receive death threats”, Jan 22, 2019.

www2.hkej.com/instantnews/international/article/2103917/鱷王達里奧%3A收入不均讓美國陷入危機
Business Insider, “Hedge-fund billionaire Ray Dalio says capitalism is failing America, and we need to take 5 specific actions to save it”, Apr 5, 2019.
Linked in, Ray Dalio, “Why and How Capitalism needs to be reformed (Part 1), April 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