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9

從兩婦欺凌孤客、教會門衛協助暴徒到〈緊急法〉


我的信報文章(2019918) A16) 足本
從兩婦欺凌孤客教會門衛協助暴力分子緊急法








從 兩婦欺凌孤客、教會門衛協助暴徒《緊急法》



在攝機前,兩名婦人明目張膽禁錮一位批評毀壞地鐵站設施行為的中年女士,讓其他示威者不停地責難她,喊她上大陸[1]

另有一群戴口罩黑衣人於扔汽油彈、搗毀交通燈後,走進一棟樓宇(電視字幕記現場人聲)…入教會要棄置裝備(旁述)換衣服 [2]
    
為何即使是普通婦也無視法紀,欺凌持異議的女士?

為何有人開門方便違法者在教門外(那位門衛不代表教會立場) 棄置犯罪證物、然後往樓上更衣?

本文分析近期常見的破壞性小組行動模式,討論這種以身試法的政治行為提出兩項可實施《緊急法》前考慮的建議

96日,一位中年女士在旺角地鐵站,由於批評黑衣人搗毀驗票閘機(turnstile) 先被約10名男女包圍,然後被兩名沒戴口罩、相貌善良衣著平凡的婦推到牆邊,攔着不得離開,讓數名年輕人繼續罵她;讓出空間方便黑衣人開始各種設施射水

其間,中年女士曾經尋求一位外籍女記者幫助擺兩婦,但也許該記者不懂,或選擇中立,沒有推推拉拉10分鐘後,鏡頭顯示兩婦一左一右押着女士離開現場

參考許多其他在地區或港鐵站的違法事件過程,示威者通常以三種不同打扮、外表為一組出現。第一種是戴口罩、穿黑衣、有各類裝備的施暴

第二是穿色背心看起來像記者的人。香港記者協會201996聲明: 「本會從未要求記者必須配備記者證才可以採訪」;理據在真正享有新聞自由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當記者(記協facebook 92日引述港大甄美玲文章)
[Note 1]

第三是穿普通服飾看起來像路人或街坊的男女

當警員對陣時像記者的人會用不同方式拖慢警方的行動。當者被捕時像路人或街坊的男女會大聲罵警並要求釋放

當個別路人乘客批評(或港鐵員工阻止)像路人或街坊的男女便會走到前排組成包圍圈大聲反駁;像記者的人會在外圈拍照,盡可能防止其他人介入

這些像記者的人還有另一個功能98日,電視新聞報導屏幕顯示,一群戴面罩的黑衣人在銅鑼灣進行破壞後,跑到一棟樓宇,有人用指揮語氣入教當黑衣人魚貫入門時,數位身穿背心的人站在地面。「換衣服」後一群年輕人跑下樓梯由穿背心的人護送再出發

「人不可貌相」這句老話真管用。相貌善良平凡何以不僅僅是認同施者毀壞地鐵設施,還要聯合其他人野蠻地以眾凌寡?何以一些倡愛與和平宗教信仰者會幫助者移形換影避法律責任?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座教學講堂的牆上多年來裱掛數以十計史上傑出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獎者)的肖像。最近因為一大群學生表示肖像白種男人的臉使他們感到不安噁心因為所有校友的傑出成就都發生在女性和有色人種無法接受教育的時期。於群情洶湧下,校方被迫移除所有肖像。

事件引發激烈的爭論。評論員Rod Dreher表示,當今許多人,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普遍持有一種否史的態度曾被學生問為何須要研習但丁(Dante 1265-1321) 因為但丁思想出自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盛行的時代;另有兩位墨西哥古典音樂演奏家兄弟近日表示會停奏原因是人創作古典音樂不代表他倆
[Note 2]

在反智(詳見拙文「反智」禍教育 害社會信報 20161027A19)嚴重自我中心於短期或即時取得效果等等思維的影響下在讚揚自由任意的社會出現一種高度排性的文化思潮(如追求感官刺激的「活在當下,不受過去/未來所引導」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未來在現在」等)

政治學者 Joshua Mitchell描述這類劣質文化下滑到一個新低水平並稱為「債務點」(Debt Points) 。簡言之就是這類人覺得政府制度(稱 as Transgressors)史中做了無數的惡行,欠當代人(as Victim)所想要的東西,如果不立刻償還,他們就有權否定過去摧毀現在(詳見National Affairs Summer 2019)
[Note 3]

這類劣質文化以不同的話題口號形式在推崇自由任意社會中出現包括美意大利比利時而香港也不例外。

感染的青少年覺得社會欠了自己;感染的成年人(尤其是相信原罪的人) 覺得自己()欠了青少年這類人港府及地改善人民福祉的驚世實質成果

一旦有機會出現加上有人煽動激進的人會縱火毀壞公物(例如象集體成就地鐵,機場,道路) 的人會對這種破壞行為予以體諒甚至故此有普通婦教會門衛協助

不及時停止情況會變得更糟港府必須珍惜所有愛國愛港者悍衛其人身安全及貢獻

止暴制亂的建議一,是行使《緊急法》(2)(2)(g) 條款,立法要求,當警察以防暴裝備執行工作,只有具備合資格(香港或境外有至少三年日或週報導新聞) 註冊媒體記者證(由港府新聞簽發),才可在現場採訪,並穿指定服飾(藍背心);其他逗留者是參與非法集結。


二,是行使《緊急法》(2)(2)(b) (g) 條款,設置特別法庭,審判在暴亂發生時,<>凌或傷害阻止暴力的公民(港鐵員工、乘客) <>所有其他暴力罪行擁有外國護照和居留權的疑犯;如罪名成立,罪犯30驅逐及遞解離境,終生不得再踏足香港。

****** I amended the 2nd suggestion before submitting the draft the HKEJ for publishing.   My original idea about this suggestion was as follows:

二,是行使《緊急法》(2)(2)(b) (g) 條款,設置兩個特別法庭,分別審判在暴亂發生時,<>凌或傷害那些阻止暴力的愛國愛港公民(港鐵員工、乘客、路人) 的行為<>所有其他相關暴力罪行
如罪名成立,擁有外國護照和居留權的30驅逐及遞解離境,終生不得再踏足香港。
[Note 4]

[1]
東網電視96日直播
視頻時間4:45:29-4:55/7:42:20

[2]
無線電視98日新聞報導
news.tvb.com/story/5cc5f2c6e603832c68bee8b7/5d751133e60383543f44cd1d/示威者破壞多個港鐵港島綫車站-警方銅鑼灣施放催彈驅散
視頻時間2:58-3:07/3:39

----------------------------------------------

Notes for Editor

[Note 1]
2019096
hkja.org.hk/聲明/記協澄清有關「雙重標準」的指控/

記協澄清有關「雙重標準」的指控


本會留意到地《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發表文章批評記協「健忘」及「雙重標準」,指稱本會早前曾在聲明提醒記者採訪時展示記者證件,但及後在92日一篇文章又指,不宜要求記者在採訪時,必須配備認可的記者證,否則香港無法享有真正新聞自由。
本會於92日在Facebook專頁分享的文章,是轉載自其他媒體已發布的博客文章,作者為本地法律學者甄美玲博士。一直以來,本會亦有在Facebook專頁及記協官方網頁,分享與業界相關和感興趣的消息以及文章。
記協認為,不論是本地記者、外地媒體記者還是地媒體記者,採訪時應盡可能應受訪者或活動主辦者的要求,提供身份證明。而就特殊情況,例如近日的大型示威活動,我們建議記者應清楚展示其記者證件,以便市民或警方辨認,減少誤會。然而,本會從未要求記者必須配備記者證才可以採訪,因此不存在「健忘」或「雙重標準」。
香港記者協會聲明
2019
96


香港記者協會Facebook 2 September 01:56

疑問一:真/假記者;合法/非法採訪?
眾新聞 CitizenNews
撰文: 甄美玲甄美玲: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客席副教授
疑問一:真/假記者;合法/非法採訪?
發佈日期: 30.08.19 | 最後更新: | 2019-08-31 11:46:38
hkcnews.com/article/23206/記者-新聞自由-逃犯條例-23215/疑問一:真/假記者;合法/非法採訪??fbclid=IwAR3VyPPALKDloT9tJBEiBRjwLv04EJjKHVY6hM57XRP0Tqsf_VI3wDKRu5g
在真正享有新聞自由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當記者,包括一個人開辧一份報章,由自己出任記者,並採訪和報道新聞,執政當局並不阻撓。在香港,開辦報刊不需經過政府批准和領取牌照,只需填妥註冊表格,繳交一千多元,便完成登記手續,詳情見:《本地報刊註冊條例》第718; 以及《報刊註冊及發行規例》。香港有各式各樣的報刊,一些是公開發售,一些是免費派發;亦有大學學生會的報刊,以及大學生的實習報章等。


[Note 2]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Rod Dreher, “Ressentiment as Religion”, Aug 27, 2019.

Jeffrey Flier, Twitter, 12:58pm, 12 Apr 2019
Harvard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and Higginson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formerly Dead of HMS.
When I last lectured in ⁦@BrighamWomens⁩ Bornstein auditorium, walls were adorned with portraits of prior luminaries of medicine & surgery. Connecting to a glorious past. Now all gone. Hope everyone is happy. I’m not. (Neither were those I asked- afraid to say openly). Sad.


[Note 3]
National Affairs, Joshua Mitchell, “Why Conservatives struggle with Identity Politics”, Number 40 – Summer 2019.
Joshua Mitchell is 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theory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a Visiting Fellow in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at the B. Kenneth Simon Center for Principles and Politics at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Note 4]
Cap. 241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緊急情況規例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