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報》文章(2020年5月11日A17頁頂) 足本
《授課小學生 英國為滅鴉片攻華 與黃色價值圈》
「閉門造車」、「齊人攫金」這兩個成語,不僅適合於分析一宗不符史實教學事件,而且有助理解「黃色價值圈」。
4月29-30日新聞報導,一段小學二年級常識課網上教學片段中,旁述鴉片戰爭時,稱「英國想以禁煙為理由派兵攻打中國。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呢?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煙,吸食煙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
相關小學收到投訴、查詢後,校長向家長發信:「經學校了解,確認當中部分內容不正確…而負責老師亦明白自己所講解的內容資料有誤,本校向各位衷心致歉…」。
[Note 1]
鴉片戰爭之史料,在大中華地區不難搜尋。中國歷史研究權威、加州大學教授徐中約(Immanuel
C. Y. Hsü)的名著《中國近代史》(牛津大學出版社1970, 至今已刷第六版 ) ,向來是中史科的必修課本之一。
[Note 2]
廣州的十三行博物館及虎門的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等,均有大量的實物、文獻、數據、現代化視像、立體模型地圖可供參考。
涉事的常識科老師,不往公開詳盡的資料庫搜索史實,選擇「閉門造車」,然後向年幼小學生,傳授跟史實相反的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無視大多數的香港成年人對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均有基本認識,不顧慮遲早會被揭發,這種心態使人想起「齊人攫金」的寓言。
古代一個齊國人,整裝戴帽到市集去;在賣金飾的店鋪,拿起金子便走。衙役把他逮住,問眾目睽睽之下,為何膽敢攫金;
答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耳。」
[Note 3]
上述兩個成語的共同重點是「閉」。涉事者關窗閂戶,把自己的心神(state of mind) ,運行在封閉的空間內,只看他想看的、聽他想聽的、做他想做的。心神只專注於自己的意欲,不理會其言行會給別人造成什麼不良後果,更不理會什麼專業守則、法律規範、公眾利益。
這種「閉己」現象在教育界並不罕見(請勿與自閉症autism 混淆)。中文、通識科的工作紙或測試題,已多次白紙黑字被發現滲透仇警意識,涉事的老師「擬題之時,不見人,徒見仇耳。」
閉己現象常見於聲稱尋求自由民主的黃色群體(開始時以黃傘作標記) 。
這類人戴上口罩,穿上黑衣,隱閉身份,然後
虛報文憑試場炸彈,不理會別人上進的期盼;
燒砸車站堵塞道路,不理會別人往返的需要;
投擲雜物障礙路軌,不理會造成別人的傷亡;
炸毀殘疾人士廁所,不理會導致別人的不便;
破壞檢疫診所屋苑,不理會社會控疫之迫切;
反對財政救市法案,不理會社會民生之多艱;
閉己的涉事者「蹂躪之時,不見人,徒見怨耳。」
在閉己的影響下,這個孤芳自賞、排他性強的黃色群體,自行劃地為牢,用「圈」這個十分形象化的字作象徵,創造了「黃色經濟圈」一詞。
他們倡議作出消費選擇時,優先考慮營業者的政治取向。例如光顧某家食肆,
不是因為廚藝的水平、食材的品質、服務的殷勤、位置的方便,而是該店的政治立場。閉己的食客「用膳之時,不見人,徒見黃耳。」
有論者認為這種行為,類似「保釣運動」中抵制日本貨的口號,甚至跟最近杯葛購買澳洲產品的言辭相提並論。無疑,此類抵制、杯葛也有閉己傾向,既不可取,亦無實效;但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化的短期言行。
而黃色群體卻致力把他們的經濟圈概念化、制度化;一些學者甚至試圖將其學術化、長期化,以便在年輕學生思維中播種。
擴闊一點看,這個圈子的活動不限於消費行為,其成員持有一系列類似的價值觀,在許多社會和政治運動中互相支持,實際上已形成一個黃色價值圈。
自由民主演化出自我中心、閉己、排他的特性,不足為奇。美國9/11事件發生後,許多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尋根問底,反思為何西方民主引發這麼多民族、宗教、道德衝突。
在以色列著名學者Jose V. Ciprut領導的有關民主與道德的研究項目中,哲學教授
Richard Schuldenfrei指出民主有兩個道德缺陷,其中之一是「自由」較「善良」優先(Freedom have precedence over Good) 。
或遲或早,群眾會將包含克己的自由扭曲成拒絕妥協、節制的任意,產生「往低流的志向」(Lower Aspirations) 。
[Note 4]
簡言之,群眾逐漸
從古典「人有自由在善與惡之間選擇」,
演化成現代「我有自由追求快樂」(自我中心),
再沉淪為「我有絕對自由追求我指定的快樂和感官享受,並消滅阻礙我追求快樂的異己」(閉己排他) 。
這類例子多不勝數。5月5日在美國一家超市,職員要求一名顧客進入時戴上口罩被拒絕,發生爭吵,生氣的顧客丈夫跑進來槍殺了該名家有幼兒的員工(港稱「私了」) 。
[Note 5]
在香港,圈的形成從「某某不代表我」開始,然後「圍爐取暖」,只與想法極度相近的人交流,也視圈內看法才是真理,異類是「港豬」、「大中華膠」。即使相近但非一致的,也被排除在圈外,例如強調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
(「和理非非」)的是「左膠」。
眼見這群人一盤散沙,擅長玩弄身份政治的公共知識分子(包括學者、傳媒工作者),意識到畫一個較大的圈,有助凝聚、維繫同路人,乃以黃色圈命名,成為相關價值觀共同持有者的身份,且容易辨別敵類(藍、紅)。
雖然他們自稱以香港為家,重視本土。但實際上是毀家;除了堵路縱火、破壞公物、濫用私刑,還有造謠洗腦,「831打死人」、「英國為消滅鴉片攻華」就是當中的傑出作品。
借用《大學》篇關於「格物、致知」的人格發展論,黃色價值圈帶給香港社會的,
是「格黃、致閉、歪心、惡意、黑身、毀家、叛國、亂天下」。
[Note 6]
Notes
for reference
[Note 1]
4月29日
…陳女士表示,昨日與孩子一起觀看小二常識的網課視頻,發現授課教師講到鴉片戰爭的起因,描述「英國想以禁煙為理由派兵攻打中國。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呢?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煙,吸食煙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
4月30日
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00430/s00001/1588221138751/鴉片戰爭教學片旁述被指有誤-可立小學發信向家長致歉
相關片段取自該校小二常識課網上課堂,當中旁述講及鴉片戰爭源由時,稱當時英國發現中國很多人吸食煙草,英方為了消滅鴉片,故向中方發動鴉片戰爭。片段在網上流傳,惹來批評認為有關講法不符史實。
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校長昨向家長發信,稱校方確認片中部分內容不正確,已重新整理有關材料,而負責教師亦明白其講解內容資料有誤,校方向家長致歉。
[Note 2]
徐中約
Immanuel Chung-Yueh Hsü (1923–2005)
Immanuel C. Y. Hsü (1970),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six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te 3]
《齊人攫金》
《列子:說符篇》寓言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耳.」
從前齊國有一個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場上去。他去賣金子的地方,趁機搶了店主的金子離開。衙役把他逮住了,審問他:“人都在那裡,你搶別人的金子,這是為什麼?”齊人回答他說:“我搶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
[Note 4]
Jose V. Ciprut (ed.) (2008), “Ethics, Politics
and Democracy: From Primordial Principles to Prospective Practic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
Ch. 12: The Problem of a Democratic Ethic,
by Richard Schuldenfrei, p.273-292.
“…In a classic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y,
it is essential that freedom have precedence over
particular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 appeals for higher aspiration —
which are tantamount to appeals for a sort of shared notion of the good — are
very likely to clash with this conception of freedom, for this vision of
freedom concretizes itself as a resistance to any shared notion of the good; so
to allow for indefinitely great individuality is likely to be regarded as a
blatant infringement on freedom… To propose a consensus over aspiration to a
democratic populace such as we hav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is not just to
do unpopular work, it is perhaps factually to conflict with our notion of
freedom…
“,,, about the
price of modern democratic life … that the lack of agreement on elevated
aspirations is simply part of the price.
Some would say that individual liberty and
material progress more than make up for the otherwise lowered aspirations…”
(p.280)
Jose V. Ciprut
Richard
Schuldenfrei
Despite the school's small size, Swarthmore
alumni have attained prominence in a broad range of fields. Graduates include
five Nobel Prize winners (as of 2016, the
third-highest number of Nobel Prize winners per graduate in the U.S.),[13] 11 MacArthur
Foundation fellows,
30 Rhodes
Scholars, 27 Truman
Scholars, 10 Marshall
Scholars, 201 Fulbright Grantees, and many noteworthy figures in law,
art, science, academia, business, politics, and other fields.
[Note 5]
May
5
Calvin Munerlyn, a father of
nine, was gunned down after turning a customer away for trying to enter a Family
Dollar in Michigan without a mask, according to authorities.
[Note 6]
《大學》
格物 致知 正心 誠意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