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報》文章(2017年7月22日 A15頁頂)
《北韓與傳媒現形記》
「為甚麼北韓這麼憎恨我們? 」當愈來愈多美國人提問,終於有一份主流傳媒《新聞周刊》及網媒《The Intercept》不約而同在今年5月,勇敢地送來一篇調查記錄式、持平的新聞報導[註1] 。
這兩篇文章坦率、沉痛地告訴讀者: {一}
在長達三年的韓戰中(1950-3),美國在朝鮮投擲了635,000噸炸藥,其中包括32,557噸燒夷彈(napalm
,一種焚毁森林的黏貼式燃燒液體)。而美國在二戰的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只投擲了503,000噸炸彈。
{二} 美國地毯式轟炸所有北韓城市,造成2至300萬平民死亡,佔北韓人口20%(納粹德軍奪取了277萬非猶太裔波蘭人的生命,也是波蘭人口的20%) 。
{三} 美國空軍炸掉所有農場、工廠、醫院,甚至水壩。一名B-29轟炸機飛行員在退伍軍人組織 Veterans For Peace 回憶說:轟炸水壩是一場黑夜任務,那時候他只知道目標位置,但完全不知道是甚麼建築物,事後才知道是用於灌溉的水壩;再一段時間後,當他讀到1944年納粹德軍在荷蘭轟炸水壩,被紐倫堡法庭確認為戰爭罪行
(war crime) ,才驚覺自己不知不覺中犯了戰爭罪[Note1] 。
上述可怕的事情多年來絕少被美國主流媒體報導,深入研究的學者少之又少。2009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Charles
Armstrong爬梳國防部歷史檔案後,在學術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 發表文章,指出韓戰的轟炸規模巨大,北韓平民死傷極嚴重[Note2] ,但沒有主流媒體引用此文報導(直到2015年才有網媒Vox.com引述) 。 2010年7月芝加哥大學教授 Bruce
Cumings 出版了一本關於韓戰的書,論證美國的行為不道德,只有《紐約時報》通過書評這種形式簡單介紹他的論據[Note3] 。2015年3月,前《華盛頓郵報》記者Blaine
Harden 出版了一本關於北韓的書,《郵報》讓他發表一篇短文,簡略提及美軍轟炸規模及北韓平民傷亡情況,開始嘗試解釋為何大量北韓人對美國心存怨恨[Note 4] 。唯一吸引較多人注意的,是1999年《美聯社》報導的「老斤里良民虐殺事件」[Note 5] ,但主流媒體只關注這一特定事件,從未對整個韓戰進行任何調查式報導。
反之,醜化、妖魔化北韓政府和軍隊的文章數以千計,除了分化南北韓,推動前總統李明博(2008-13) 放棄沿襲了近10年的「陽光政策」 (經濟合作方案) ,更支持美軍加強在該地區的力量,使北韓感到危在旦夕的威脅。
北韓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媒體怎麼樣批評本國政府,但在國際層面,西方主流媒體總以國家利益優先,自由人權等口號淪為攻擊其他國家的武器。
部分香港媒體工作者沒有查閱歷史事實,盲目追隨西方媒體語調,照字搬紙;一些少不更事的評論員,輕易用專制獨裁等言詞批評北韓[Note 6] ,引導讀者以為北韓是一個邪惡國家。倘若多點了解歷史,參考持平觀點,我們會發現北韓在香港是一面照妖鏡,讓那些沒做功課或動機不良的傳媒工作者現形;所謂「後真相」更是一個自欺欺人之說,傳媒反映、報導的事實從來都是一幅不完整的拼圖。
我既反對北韓家族式父傳子的政治權力繼承制度,亦不贊同其某些管治政策,但佩服平壤政府能夠成功使北韓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欣賞它六十年來的經濟、技術成就,並非常尊敬那些數以千計的北韓孤兒,在寄養於前東德和其他東歐共產國家家庭長大成人後,返回國家努力作出貢獻。
北韓對美國的敵對態度,主要是後者數十年一系列不當的政策所造成,化解的責任在於華盛頓,而不是北京。美國用這樣那樣的理由把責任推向中國,要求中國壓制北韓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也違反了周恩來總理批示中國一貫施行的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的外交政策。
事情發展到現在,南北韓形勢已經很清楚,無論是核彈,還是古老十八代的原子彈,只要把一枚扔到南韓或日本,沒有一個美國總統可以撫平美國公眾的情緒,解釋為何美國政府沒有提前撤回分別派駐於南韓的28,500和日本的47,000 軍事人員(特朗普在2016年11月已經用軍費作為藉口,說要從南韓和日本撤兵) 。
因此,美國為了避免尷尬地撤兵,要么搶先攻擊,要么談出一項和平協議。反映美國決策者想法的期刊之一《The Atlantic》發表一篇長文(七月/八月號:英文原版7000字,中文譯本13000字):《朝核困局:當今最棘手的問題 — 對付朝鮮無上策可言,只有下策與下下策之分》,結論是美國即使不情願,也必須採用下下策:「接受現實很有可能是最終的選擇,因為在朝鮮問題上,沒有任何好的軍事解決方案。儘管想到金氏王朝有能力對美國實施核打擊會很讓人恐懼,但接受這一現實,比目前的現狀也差不了多少」[註2] 。
最新消息是首爾政府表示,願意與北方舉行軍事會談,緩解緊張局勢。南韓紅十字會亦提議,討論安排因韓戰分離的家庭團聚事宜。
冤家宜解不宜結。北韓已經具備了在談判桌上所需要的議價能力,隨着更多媒體報導韓戰史實,美國政府和輿論會很快承認並接受,最佳的解決問題辦法,是讓韓國人以自己的方式和平解決自己的問題。
寄望年輕的傳媒工作者、分析員、學者,放棄使用自由人權這類快餐式盧梭標準去分析政治現象,不妨考慮採納尼采的歷史觀,去了解現實的「存在」原因,否則愚昧、無知的醜態遲早都會被照妖鏡現形。
[註1]
2017年5月4日《新聞周刊》
What war with North Korea looked like in the 1950s
and why it matters now
Mehdi Hasan, “Why do North Koreans hate us? One
reason — They remember the Korean War”, May 3, 2017.
[註2]
2017年7月 The Atlantic, “How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
《朝核困局:當今最棘手的問題:對付朝鮮無上策可言,只有下策與下下策之分》
Further reference for readers
[Note 1]
Chuck Overby PhD, “B-29 Operations in the Korean
War, 1953”
[Note 2]
2009 March 16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Charles K Armstrong
“The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North Korea
1950-1960”
[Note 3]
2010 July 21
“Carpet-bombing falsehoods about a war that’s little
understood”
[Note 4]
2015 Mar 24
“The US war crime North Korea won’t forget”
[Note 5]
Wikipedia, “No Gun Ri massacre”
[Note 6]
端傳媒: 北韓時間
曾志豪: 北韓真面目 2017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