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2, 2019

從應屆狀元之言看通識科之弊


我的信報文章(2019720A13頁頂) 足本
從應屆之言看通識科
                                                     

「我知道我甚麼都不知道(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這是古希臘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BC) 唯一肯定的事也是對所有學者的忠告
[Note 1]

多位中學文憑試應屆「,於求學階段的中期不單表達對政治時事的種意見(頗有指點江山的氣勢) 還斷通識科「百利而無一害」這種語氣態度教人錯諤
[Note 2]

碰巧程介明教授撰文,強調我們希望學生掌握是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要他們立場取態
[Note 3]

我作為教育專業的門外漢嘗試提出一些質疑,認通識科至少有三項本質性缺陷敬請不吝賜教

首先是思考角度難以平衡

根據教育局網頁介紹高中通識教育科旨在提升學生的知識對不同情境中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議題當中包括身份認同(單元二) ,而切合香港情況的思考角度族裔文化區域邊界這兩個視角最相關
[Note 4]

兩位地理學者的研究(包括12個地區和國家)曾指出,當上述這兩種身份認同過程同時出現,區域邊界的角度影響往往較大。與香港最相似的例子是北歐的芬蘭

瑞典於1700-21年的戰爭被俄羅斯擊敗東南部(芬蘭)割予俄國其後瑞典多次反擊但不果1809年俄羅斯給芬蘭自治大公國(Grand Duchy of Russia)的地位,芬蘭的執政貴族雖然講瑞典語並行瑞典法律,但由於希望保留自治權力,在邊境推動改造文化運動民眾逐漸受長期的邊界分隔影響轉而認同自己是芬蘭人而瑞典人最終芬蘭於1917年宣布獨立(詳見Herb and Kaplan 1999: Nested Identities )
[Note 5]

當年輕的中學生(尤其是在港出生的)在課程中要處理身份認同問題雖然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至少兩個角度來研究但實際上由於親血關係已淡薄傳統節日被嚴重商業化服飾飲食旅遊等流行文化缺乏華夏元素思考親身經的結果會偏重區域邊界的角度加強自視為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會認為這個結論是經過學術研究後得出的,合該正確故深信不疑

第二是中學生難以掌握甚至缺乏思考角度」所需要背景理論

身份認同後的理論固然複雜難懂即使是公共衛生(單元五) 也不容易例如最近出現的麻疹一般的常識是必須採取免疫接種來預防這種疾病但由於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僅約0.2% (營養不良者可高達10%)在如今先進富裕情況下另類法是在美國日本漸見影響的疫苗懷疑論就是正常健康者只經過幾天的不適,將自動具有免疫力
[Note 6]

除了在21世紀初關於雞蛋膽固醇的前後矛盾之另一個爭議是食物金字塔一些遺傳學學者近年猛烈批評這個進食比例建議論證人類進化經600萬年,但農業只開始了1萬年,我們基因傾向接受動物脂肪而不是穀物;豬油牛油較種籽油更適合人類的新陳代謝運作
[Note 7]

這些不同的意見對一位只能在特定問題上花大約10個小時的年輕學生而言,太難了!  有多少中學生可以理解免疫系統學遺傳學? 結果是只可簡單地搜尋並採用當時最常見的主流

此外全球化(單元四)從最初階段的樂觀情緒發展到近期因種族宗教衝突正走向悲觀兩極化至於可持續發展及保護環境議題(單元六) 即使那些相信全球暖化的學者例如昆士蘭大學批判性思維計劃講師Peter Ellerton也同意: 不是個人都擁有足的基礎科學知識可以得出較清楚明確的結論
[Note 8]

中學生不可能,也不應該利用瞬間變化的時事,來培養鍛煉需要跨學科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相對而言經濟科布列敦森林國際貨幣制度(1944-73) 的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地理科的大都會城市化過程有較充足的資料及理論以供參考全面細緻的分析同樣可以鍛煉思維方法。

程介明教授跨學科學習這種模式世界各地都在開闢非香港獨創因此答案不在回到過去

一時間沒有足資料確認有多少國家在中學階段採用這種方法不幸的現實是各地年輕人均喜歡從社交媒體上讀與他們相似的觀鮮有考相反意見的論證英國退出歐盟公投湧現很多一刻間情緒化的選擇歐洲美國有大量年輕人加入極右或極左陣營無政府主義思想日漸普遍

由法國年輕無政府主義者群體Invisible Committee撰寫的(英譯版)給我們的朋友(To Our Friends) 以跨學科形式東拉西扯粗淺地描述了歐洲其他民主社會的黑暗面,認定政黨工會商會大企業學術機構主流媒體慈善組織都是不可信任; 直指生活在自由放任的資本經濟中人們只會變得更腐敗墮落故此必須徹底摧毀現有的所有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Note 9]

延伸至討論第三個學習通識科缺陷過度肯定的態度,及其後衍生的情緒

儘管應屆發表評論的態度不代表其他學生但至少反映了部分仍在求學階段的年輕人為修讀通識科後對時事已有基本的理解(所謂的通通都識);覺得他們的聲音意見應該被聆聽被接受一旦這種期望落空,會感到沮喪、怨

通識科課程宗得太完美了(超越現實)!

1960-80年代的中畢業生可能只曉得背誦天書例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但有一件事他們非常肯定:考試結束後,學過的東西忘記得幾乎一乾二淨,變成麼都不知道他們必須以較成熟的態度通過獨特的個人經,從大學或現實學習更多知識,領會如何得到適合自己的快樂生活

通識科的學習是揠苗助長俚語是好心做壞事我們當然要與時但老式艱苦學習,是打下堅實基礎可替代的方法

******

我的第二篇關於通識教育

信報文章(2020 729A15) 

科學主任預告天氣 通識科之害

程介明 : 通識何罪?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各界缺乏理據的批評

曾瑞明老師: 政權打壓

歡迎對兩篇文賜教

******

Notes to this first article

[Note 1]

[Note 2]
信報20197 11 A16
hk.news.yahoo.com/喇沙三-通識科百利無--政府應-撤回-083225497.html

[Note 3]
信報20197 5 A20
程介明教育評論: 教育何罪?通識何罪?
信報2019712A22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通識:政治vs專業

[Note 4]
通識科網頁:課程宗旨

[Note 5]
Guntram H. Herb and David H. Kaplan (eds.) (1999), “Nested Identities: Nationalism, Territory, and Scale”,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Note 6]
zh.wikipedia.org/wiki/麻疹
zh.wikipedia.org/wiki/接種疫苗爭議


[Note 7]

許志忠教授 -食物與健康 謬誤與真相 健康講座(



[Note 8]

[Note 9]
The Invisible Committee, “To Our Friends”,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MIT Press.